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——访上海市“巾帼创新奖”提名奖获得者张淑平
发布时间: 2015-01-13    浏览次数: 296

【编者按】理学院张淑平教授在2014年度荣获上海市第八届巾帼创新奖提名奖暨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,是我校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女教师。日前又入选2014年度“上海领军人才”。2014年第11期《上海妇女》杂志对张淑平教授进行了专访,并以“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”为题报道她的事迹,以下是报道全文。


  蓝色的大海波澜起伏,变幻莫测,它是生命起源之地,也是无穷奥秘之乡,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类的探索,我们对它的了解可能也不及它自身之万一。有这样一位女性,多年来倾注自己的精力于海藻的研究,打开这座蔚蓝的宝库,解读生命的秘密,为我们人类的生活服务。她就是上海理工大学张淑平教授 。向大海要宝贝,于人生求精彩,就让我们走近她与大海密不可分的人生故事。

开发蔚蓝的宝库
   初识张淑平,你可能最先感受到的是北方女性的大气和科研女性的不拘小节,慢慢地深入了解,你会被她的平易近人和真诚打动,没有华丽的辞藻,没有职业性的礼貌,她展示的就是那个最真实的自己。
   1985年,生于山东的张淑平从烟台师范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,但是内心有一个声音一直告诉她,她还想学习更多更深入的知识。于是1989年,张淑平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。从齐鲁大地到东海之滨,都是面向大海的城市,张淑平和大海的缘分没有断。1992年,张淑平成为上海水产大学的讲师,从事自己所热爱的教学科研工作,也就是在这里,她真正接触到了海藻生物化工,这将成为她毕生的事业。初涉海藻生物化工,张淑平似乎有点生不逢时。建国初期,为了解决老百姓缺碘的问题,国家曾大力发展海藻工业,但是随着碘产量的逐渐饱和、工业合成碘的实现,当张淑平涉足时,这一行业正从鼎盛发展到衰败期。但是危机中也隐藏着机遇,正因为山穷水复疑无路,人们才开始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。随着研究的深入,人们发现,传统工业对海藻的利用还不到百分之三十,在被扔掉的百分之七十里蕴藏着巨大的宝库。随后几年,海藻多糖、海藻肥、海藻饲料等一个个新名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。
   我国拥有广阔的海域,海藻产量一直是世界第一,但是对海藻的加工方式似乎还停留在农业社会。拿海藻中产量最大的海带来说,当时海带加工的第一步都是人工晾晒。这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,还要污染大面积的土地,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年上升,这一生产方式显出落后和不环保。张淑平首先从改革海带加工方式入手,她主持完成的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重点项目“鲜海带化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”,实现了鲜海带不经晾晒直接加工或储藏,大大革新了生产方式,节省了劳动力,降低了环境污染。
   近年来,国际上风行的海藻多糖,因其超高的保湿型,被奉为美容圣品,让爱美女士趋之若鹜,而谁能想到,这海藻多糖就是从传统的海藻工业废弃物中提炼获得的。过去,我国的海藻工业主要提供三种产品:褐藻胶、甘露醇、碘,而大量有用的宝贝都作为废弃物排放掉了,海藻多糖就是其中之一。生活在潮间带的海藻,在退潮时长时间曝晒在阳光下也不会枯死,主要依赖的就是海藻多糖超强的表面保湿能力。海藻多糖的抗菌性也很强,应用在化妆品中不仅能起到保湿作用,对抗击痘痘也有很强的功效。但从海藻中提取多糖因其成本高,效率低,在国内一直少有人问津。张淑平带领课题组,针对工艺设备复杂、试剂消耗大等难题逐一攻关,终于建成国内首条从鲜海带中高效提取岩藻多糖中试生产线。整个生产过程中,化学试剂消耗量大大降低,万吨海带的岩藻多糖提取量几乎翻番,最终产品的价格较目前国内市场价格降低43%左右,大大提高了国产岩藻多糖的市场竞争力。2009年起,课题组与国内海带化工龙头企业合作,联合推广“鲜海带化工高效联产及综合应用技术及其产业化”,建立了岩藻多糖大规模生产线,形成国家级产业化示范基地。

为民族团结作贡献
   多年来,张淑平在实验室和工厂中默默地耕耘着,而从2010年开始参加新一轮援疆项目则让她的名字为更多的普通老百姓知道。一切缘分的起源却在更早的1997年。那一年,水产大学的食品专业开设了一个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班 ,张淑平就是她们的班主任。从27个孩子到校的那一天,张淑平就把他们记挂在了心上,他们习不习惯这边的饮食起居,他们能不能跟上课程的进度,他们和汉族同学的相处如何……她像他们的妈妈一样,万事操心。孩子们毕业回新疆时,张淑平没敢去火车站送行,她说:“如果我去的话肯定会和他们抱在一起,哭成一团的。”1999年,张淑平因在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的突出贡献,获得国务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,还被邀请进京参加50周年国庆观礼活动。原本,张淑平以为自己和那片遥远神奇的土地的缘分就此告一段落了。谁知,2010年,来自新一轮援疆项目组的邀请让她重拾起了这一份缘分,并有了更深入的续写。
   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,棉花种植面积广,质量高,但是盐碱地成为了制约新疆棉花增产增收的主要因素。在上海对口支援的四个县,喀什、莎车、泽普、巴楚,盐碱地越有220万亩,盐碱地使得棉花的出苗率普遍不高。“海洋就是水中带盐,盐碱地就是土中带盐,既然海藻能在海里不失水,就能让植物在土壤中不失水,原理是一样的。”张淑平马上来了灵感。她从海藻中提取活性物质,制成海藻肥,洒在盐碱地中,海藻肥像海绵一样把土壤中的水固定住,种子发芽的局部环境改善了,棉花的出苗率就高了。当年的学生一听说张老师来到了新疆,都纷纷赶来帮忙,有的做起了翻译,一位已成为地方干部的学生立即表示要带头在自己的乡里进行试点。就这样,虽然一句维语不会说,她的项目在新疆推广得却颇为顺利。实验结果表明:用了海藻肥的地块出苗率为97%以上,比对照组高出20%,农民增加收入300多元。正午的阳光下,没有用海藻肥的棉田,棉花长得稀稀拉拉,被晒得蔫不拉几,用过海藻肥的棉田,棉花长得郁郁葱葱且显得茁壮挺拔。看到这么直观的效果,当地农民们竖起了大拇指,连夸“亚克西!”
   自从项目启动以来,张淑平的每个暑假都交给了新疆,2012年,她甚至跑了7次新疆,奔波的劳碌,条件的艰苦都被她一句话云淡风轻地带过,她说:“我只有一个心愿,国庆100周年的时候,我还想去北京观礼!”相信那时的她,脸上必将洋溢着幸福的微笑。2012年,张淑平教授团队主持的“盐碱地绿色治理种植在上海科技支援喀什地区的示范推广”入围国家科技惠民优秀成果。
   无论是带新疆班还是参与援疆项目,张淑平都为民族团结作出了不小的贡献。而热心于此的她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。原来,解放前夕,作为国民党干部的张淑平的爷爷举家搬去了台湾,但是因为携带家属的人数有限制,只好把年仅12岁的儿子留在了大陆。没想到此一别就是几十年,骨肉分离,音讯全无,直到两岸关系改善后,一家人才得以团圆。张淑平从小就从自己家的故事中体会到了统一是福,分裂是苦,一旦分裂就将影响到千千万万的家庭,无数人的人生。如今,作为杨浦区台胞台属联谊会的会长,张淑平相信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希望在民间,在年轻人身上。世博期间,台联会参与牵头成立了台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,近年来,台联会又在台籍大学生创业等方面发挥推进和促进作用。今年暑期,在相关部门支持下,张淑平教授和台湾宜兰大学陈辉煌教授、上海大学施利毅教授等共同发起了“2014两岸纳米科技科普暑期研修班”,有30名学生在上海理工大学参加暑期班。张淑平希望通过两岸年轻人的交流,让他们更加了解彼此,毕竟,只有他们才是和平美好未来的创造者。

第二次人生从五十岁开始
   2005年,张淑平来到上海理工大学担任副教授,现任“绿色化学工程与资源综合利用”硕士点负责人,上海理工大学“绿色化学过程与生物材料”教授团队带头人。如果以人生百年来计算,五十岁走到了人生旅程的半途,回望来路满是感慨和教训,展望前途充满理性和智慧,所以古人说五十而知天命。而张淑平却说:“女人的第二次人生应该从五十岁开始!”“就像突然开窍了一样,过去我总是满脑子想着工作,今年,我突然觉得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了,要去关心一下身边的人了,要去做一些自己更加喜欢的事情了!”张淑平笑着说。
   在她眼中,对女性来说,家庭幸福是第一要务,但是家庭幸福的前提是有自己的事业,最好是小有成就。张淑平和爱人是高中同学,多年来,两人白手起家共同打拼,所以也特别能体谅对方的辛苦。在她看来,两个人在一起重要的不是顺境还是逆境,钱多还是钱少,关键是两个人对彼此忠诚,只要同心协力,逆境可以变成顺境。对于儿子的教育,张淑平并不只看学习成绩,她要求儿子定期向自己汇报情况,内容包括学习、交友、锻炼身体和饮食。孩子到了青春期,对父母的话可能会有逆反心理,她就为他请了很多导师,分管专业指导、社会实践、礼仪、健身和人生规划,导师都是她的朋友,儿子非常乐于接受导师们的意见。张淑平说:“父母的智慧是有限的,终有一天,他会成为超越你们更好的人。”在她的培养下,儿子成长为一个善良、正直、能吃苦、独立性强的人。他经常会去敬老院陪老人聊聊天,为老人打扫卫生,最近 去巴基斯坦担任志愿者。张淑平说:“一个家庭要幸福,每个成员都必须追求健康,每个成员都必须努力工作,这样家庭才会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。”因此在她家,每个成员都要为自己制定一个健康计划、饮食计划、远期和近期规划,家庭成员还要定期交流思想。
   今年,全国上下都在寻找最美家庭,张淑平的家庭虽然平凡普通,却让我看到一个有智慧的女性为一个家庭带来的和谐与美好。这种美好来自一个女性的自立自强,来自科学的生活方式,来自积极的家庭氛围,这样的家庭何尝不是最美的呢!
   采访临近结束的时候,张淑平告诉笔者:“我最近在学做葡萄酒呢,到时候做成了请你来喝!”我相信这就是张淑平的第二人生,把生活的滋味酿成酒,在漫长的时光中越来越回味无穷!
   蓝色的海洋仿佛一个巨大的宝库,在它面前,我们人类总是显得如此渺小,我们的所知总是显得如此有限。张淑平作为一个开启宝库的人,活得充实而忙碌,“总是觉得还有好多领域可以开发,总是觉得还有好多项目来不及做!”她这样说。
   勤于工作,乐于生活,面朝大海,她收获的是春暖花开的人生!

作者:沈析宇

来源:《上海妇女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供稿:妇工委

编辑:新闻中心 王丹


版权所有©2017 上海理工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 地址: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516号
邮编:200093 电话(传真):021-65710093  技术支持:上海理工大学信息办技术中心
微信扫一扫关注上理工妇工委官方微信